据BlockBeats消息,9月4日,Bitget及Bitget Wallet宣布已通过集成 Ondo Finance 支持上百种 RWA 美股代币。已支持的资产包括 Ondo Finance 发行的苹果、特斯拉、微软、亚马逊、英伟达等知名公司股票,以及主流指数型基金。
在美股RWA代币的基础上,Bitget在其合约板块也新增了美股相关的股票合约,那么股票合约化的实现路径有哪些呢?其合规性又如何呢?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两个话题
核心逻辑:先有实物,后有代币。将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股票所有权,通过一个受信任的中介(如特殊目的实体SPV)进行托管和确认,然后在该资产基础上发行1:1锚定的链上代币凭证。
运作流程:
1. 资产托管与确权:一家受监管的实体(如证券经纪商)实际购买特斯拉(TSLA)的股票,并将其存放在合格的托管机构中。
2. 代币发行:该实体根据托管的股票数量,在区块链上发行代表这些股票所有权的代币,例如 rTSLA
。每个 rTSLA
代币都对应着托管账户中一股真实的TSLA股票。
3. 链上交易:用户购买 rTSLA
代币,相当于间接持有了标的股票。这些代币可以在合规的交易平台或DeFi协议上进行交易、借贷等。
4. 分红与治理:由于底层资产是真实股票,代币持有者理论上有权获得分红(可能以USDC形式空投)和投票权(通过中介执行或委托投票)。
5. 赎回:合格投资者通常可以通过发行实体,将 rTSLA
代币赎回为实际的法币(出售股票所得)或真正的股票。
代表项目:Backed Finance, Ondo Finance
核心特征:
• 资产支持:每个代币都有明确的底层实物资产1:1支持。
• 中心化信任点:极度依赖发行实体和托管方的信用和合规性。如果它们破产或被查封,代币可能失去价值。
• 合规先行:通常仅在严格执行KYC/AML的环境下运行,仅对合格投资者或特定地区开放。
• 所有权映射:更接近于“数字化股票”,试图将传统所有权映射到链上。
从目前公开的消息来看,Bitget选择了和Ondo Finance进行合作,可能是基于RWA化的美股代币来提供相关的衍生品-美股合约市场
核心逻辑:先有合约,后有风险敞口。不持有任何标的资产,而是通过金融工程和超额抵押加密货币,创造出一个其价格与目标资产(如TSLA股价)挂钩的衍生品合约。
运作流程:
1. 抵押铸造: 用户将加密货币(如ETH或稳定币)存入智能合约中进行超额抵押(例如价值$150的ETH)。
2. 生成合成资产: 智能合约根据预言机提供的抵押品价格,允许用户铸造出合成资产,例如 sTSLA
(代表$100的TSLA风险敞口)。
3. 价格追踪: sTSLA
的价格由预言机持续喂送的TSLA实时股价来决定。
4. 链上交易与清算: 用户交易 sTSLA
,系统通过智能合约和清算机制来确保整个系统的抵押率始终充足。
5. 无直接所有权: 持有 sTSLA
不代表拥有特斯拉股票,只拥有价格波动的风险敞口。通常不获得分红或投票权。
代表项目:Synthetix,UMA Protocol
核心特征:
• 衍生品合约: 是一种保证金交易和衍生品,没有底层实物资产支持。
• 去中心化信任: 信任来自于代码、预言机和加密经济模型,而非中心化机构。
• 无需许可与全球化: 理论上任何人只要有加密钱包即可参与,没有地理限制。
• 风险敞口映射: 只复制价格波动,不复制所有权及其附属权利。
那么合成资产如何盈利呢,合成资产的收益通常来源于协议层的手续费以及相关链上借贷活动。
以Synthetix为例,让我们来进行详细的分析。首先,通过在Synthetix通过超额抵押其原生代币SNX铸造出sTSLA时(需要先转换为sUSD),质押的SNX代币会有质押奖励。其次铸造成的sTSLA等代币交易时收取的手续费会按照质押SNX代币质押比例进行质押奖励,并且当链上sTSLA和实际股票TSLA出现价差时也会存在套利获益(通常被视为低风险策略)。
特性 | 路径一:RWA代币化 | 路径二:合成资产 |
核心理念 | 所有权数字化 | 风险 exposure 商品化 |
底层资产 | 有,1:1支持 | 无,仅由超额抵押的加密资产支持 |
信任模型 | 信任中介机构 (发行方、托管方) | 信任代码、预言机和数学机制 |
合规性 | 中高, 在现有框架内运作,强KYC/AML | 相对比较低 ,处于监管灰色地带,匿名或弱KYC |
可访问性 | 限制性 (合格投资者、特定地区) | 无需许可 (全球、任何人) |
资本效率 | 高 (1:1支持) | 低 (需要超额抵押,通常>100%) |
代表权利 | 理论上包含分红、投票权 | 通常只有价格 exposure,无其他权利 |
主要风险 | 中介风险 (破产、欺诈、违规) | 技术风险 (预言机故障、合约漏洞、清算风险) |
典型用例 | 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链上结算和扩展 | 为全球零售用户提供无门槛的宏观资产投资 |
两者在合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触碰了“证券”的定义红线。
1. RWA路径:拥抱监管
• 核心动作: 首先,由一个受监管、持牌的实体(如特殊目的 vehicle - SPV、持牌经纪商)实际购买并合法持有目标证券(如特斯拉股票)。
• 合规逻辑: 这个持牌实体从事的是受监管的证券持有和托管业务。它随后发行的每一个RWA代币(如 rTSLA
)都代表了对其托管账户中一股真实股票的法律求偿权。
• 监管视角: 在这种情况下,RWA代币本身可以被视为一种证券的代币化形式。它的发行和销售过程是在现有证券法律框架内进行的,必须执行严格的KYC(了解你的客户)、AML(反洗钱)程序,并且通常仅对合格投资者开放。
• 风险等级: 中低风险。风险从“是否合法”转移到了“中介机构是否可靠”(即托管方是否会挪用资产、是否会破产等),这是一个传统金融中已经存在并管理了数十年的风险类型。
2. 合成资产路径:在现有监管框架外进行探索,创造替代品
• 核心动作: 不持有任何标的资产,仅通过智能合约和超额抵押加密资产,模拟出目标资产的价格波动。
• 合规逻辑: 项目方声称自己发行的不是证券,而是一种追踪价格的衍生品或商品。它不赋予持有人任何所有权(如投票权、分红权),只提供价格风险敞口。
• 监管视角: 监管机构(尤其是美国SEC)极有可能援引 Howey Test 等标准,认定这种合成资产属于“投资合同”,因此就是未注册的证券。理由是:用户投入资金(抵押品)、投资于一个共同企业(协议生态系统)、期望从他人的努力(预言机节点、清算人、开发团队)中获利。
• 风险等级: 监管不确定风险相对较高。面临证券监管框架的不确定性,可能会招致监管机构的审查和罚款。
特性 | 路径一:先RWA,后衍生品 | 路径二:直接发行合成资产 |
法律定性 | 证券的代币化代表 | 未被许可的证券/衍生品 |
监管态度 | 可被理解,在监管范围内已有一些实践 ,在现有框架内运作 | 不太明确,其架构本身在监管的未明确地带 |
核心风险 | 中介风险 (托管方破产、欺诈) | 执法风险 (可能被监管机构审查和罚款) |
合规策略 | 合规先行 ,获得牌照,执行KYC/AML | “代码即法律” |
用户准入 | 限制性 (仅合格投资者) | 很大程度上无需许可 (全球用户) |
监管应对 | 比较清晰:遵守证券法,已有一些实践 | 模糊:处于不太明确的地带 |
最终结果 | 可能被限制发展,但可以合法存在 | 可能面临长期的监管磨合与规则制定周期 |
即使在RWA代币的基础上开发衍生品(例如允许用户以 rTSLA 作为保证金进行合约交易),其风险结构也显得更为清晰和可控。主要基于以下三点。
1. 底层资产明确
衍生品所挂钩的标的物是本身已经过合规设计的 rTSLA 代币,而非完全依赖算法或预言机模拟的价格指数。这种基于真实资产背书的结构,从源头上降低了被认定为欺诈或非法产品的法律风险
2. 责任主体清晰
RWA 的代币发行方通常是受监管的持牌实体,其本身须符合证券法、托管规则和信息披露要求。任何在其基础上构建的衍生品,都可以放在既有的法律与监管框架下审议,责任归属明确,更易与监管沟通
3. 风险相互隔离
即便衍生品部分发生穿仓、违约等事件,由于底层 RWA 资产是独立托管的真实资产,风险一般会被限制在衍生品交易环节,不会蔓延至所有代币持有者。而合成资产协议一旦发生预言机操纵或智能合约漏洞,则可能引发系统性连锁反应,甚至危及整个抵押池。
而合成资产协议,一旦智能合约出现漏洞或预言机被攻击,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抵押不足甚至归零,系统性风险较大。
• RWA 路径更像是一种“桥梁策略”,致力于在现有金融监管框架内引入区块链效率,其风险主要集中于传统领域的操作风险与商业风险,法律层面相对更可预测;
• 合成资产路径则更接近一场“金融实验”,试图以代码重构信任机制、以算法替代中介,其在证券定义的边界比较模糊化,因此面临监管接纳的高不确定风险。
从可持续性与合规整合的角度看,RWA 目前是传统机构与追求合规发展的项目更倾向选择的路径。而合成资产仍处于创新与监管适应的早期阶段,能否与全球金融体系实现有效兼容,尚需更多时间观察与制度磨合。